位于深圳市龍華區的觀瀾是著名僑鄉。據不完全統計,現有8萬多名觀瀾籍華人華僑。感銘赤子心,難忘家國情。龍華區觀瀾街道精心打造觀瀾僑文化博物館,致力弘揚華僑精神,以僑為橋、促進中外民心相通。
一張張銘記時光的老照片、一封封泛黃的家書、一件件穿越重洋的老物件、一段段催人淚下的故事……在觀瀾僑文化博物館,華僑的故事娓娓道來,華僑的精神傳承不斷……
苦難歲月遠赴重洋
足跡遍布世界各地
觀瀾僑文化
博物館設計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,設置了飄洋過海、華僑貢獻、文化傳承、華僑社團、人文僑鄉等板塊內容,全面系統地展示了觀瀾華僑的遷移史、奮斗史、貢獻史。
推開朱紅色的大門,走進觀瀾僑文化博物館,首先被一張裝點著許多紅色小燈的世界地圖所吸引,這是觀瀾僑胞在全球的分布圖。這些閃爍的小燈遍布六大洲,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為何闊別家鄉,遠渡重洋?觀瀾僑文化博物館專門開辟板塊,講述鴉片戰爭前后,觀瀾人飄洋過海的辛酸過往。一對夫妻淚別的銅像、一幅繪有碼頭和帆船的油畫,為觀瀾人“下南洋”的故事拉開帷幕。據當地老人回憶,在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間,為躲避戰亂、謀求生路,許多貧苦的觀瀾人出洋謀生,他們大多前往東南亞各國、美洲、大洋洲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,其中還有許多賣身作“豬仔”、“賒單苦力”,辛苦務工數年甚至數十年,才能獲得自由。多年后,一些出洋的觀瀾人得以重歸故土,親口講述漂泊異鄉的故事,成為珍貴的史料。
其中,1884年,觀瀾牛湖(原名鰲湖)村的陳東高、陳連高、陳登貴、陳登鵬夫婦等人,在香港由英國政府招募680名華工時,一起簽約賣身到牙買加,乘德國“亞力山大太子”號船,經蘇伊士運河到達歐洲,再乘船到古巴,航行67天抵達牙買加金斯敦之后,被押入工埠監房,按冊點名由蔗園主用騾車運往蔗園做苦工,毫無自由,備受屈辱。
觀瀾大布巷村的楊洪,14歲被“賣豬仔”到印度的亞里格達埠,進入美國人開辦的“格達”茶莊做童工,工作是裝釘木制茶箱,每天勞作超過十小時。原本五年期的合同,打工近十年,“工頭”還說“赴洋經費”未還清。25歲那年,楊洪擺脫工頭控制,毅然另謀生路。
然而,在萬般艱難的處境中,仍有許多觀瀾籍華人華僑憑借勤勞和智慧脫穎而出,在世界各地安家立業,在各個領域取得不凡成就。
心系桑梓救亡圖存 愛國之情代代相傳
觀瀾華人華僑雖然身居海外,但始終心系桑梓,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、抗日戰爭時期,都有許多愛國華僑為革命事業拋頭顱、灑熱血,貢獻財力物力人力。
其中,觀瀾馬壢村人陳義(又名陳偉成)年少時被“賣豬仔”到牙買加,后在美國檀香山結識了孫中山,加入“興中會”。后來,他回到觀瀾組織了烏石崗起義、大水坑滅清軍等革命活動,并于1899年返回牙買加籌集資金進行反清運動,襄助孫中山領導的三洲田起義。華僑愛國情代代相傳,1940年,陳義之子陳華福在牙買加帶頭捐款用于采購飛機,支援祖國抗日。
觀瀾樟坑徑村人陳桂林、陳桂民是馬來西亞歸僑后代,他們兩兄弟同為飛行員投身抗日,雙雙為國捐軀,是觀瀾華僑為抗日拋頭顱、灑熱血的一個縮影。
除了奮起抗日報國,觀瀾華僑還為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。1912年,在觀瀾牛湖(原名鰲湖)華僑的大力支持下,當地6間私塾、學房合并創辦為廣培學校。隨后,還有振能、培英、啟明、維新等學校先后創立,觀瀾逐漸成為惠東寶地區“教育之鄉”。
在觀瀾僑文化博物館二樓,精致的布景和聲光電科技相融,再現了廣培學校舊景和民國時期觀瀾街景,讓前來參觀的市民深刻感受到華僑愛國之情、僑鄉歷史風采。
改革開放以來,華人華僑積極為觀瀾的經濟社會建設出資出力,觀瀾不乏僑企僑商,如今觀瀾僑文化博物館的前身就是一座僑建廠房。
傳承弘揚華僑精神 打造華僑文化名片
得知龍華區要打造觀瀾僑文化博物館,觀瀾籍華人華僑倍感歡欣,一些老華僑捐出了數十年前從海外帶回來的老物件,咖啡舂、茶匙、胭脂盒……還有許多僑眷捐出了百余年間飄洋過海而來的信件。一件件物品沉淀著遠渡重洋的記憶,一封封家書寄托著游子們的思鄉之情。
開館當日,馬來西亞、荷蘭、比利時、盧森堡、蘇里南、牙買加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5家海外僑團和數十位僑領通過視頻等形式,表達了對于該館的祝賀與期待。還有許多歸國華僑、歸僑后代來到現場參觀。
其中,91歲的陳梅英生于牙買加,上個世紀40年代歸國,看到家鄉飽受戰火蹂躪,毅然加入革命隊伍。得知觀瀾僑文化博物館興建,她毫不猶豫地捐出了抗戰紀念章。參觀博物館,看到自己同戰友們的勛章一道展出,她十分激動,“觀瀾僑文化博物館把華僑的奉獻、華僑的精神展現出來了!”
歸僑楊洪之子楊壽友、楊利友也第一時間前來參觀。透過照片和文字,他們對父輩海外求生的歷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,看到父親的遺物——從印度帶回國的咖啡舂、茶匙在這里展出,他們心中五味雜陳。“只是一支小小的茶匙,卻是父親在海外歷盡艱難的縮影。還是祖國好,還是回家好!”
看到觀瀾僑文化博物館得到海內外華人華僑及僑眷的認可,該館負責人翁艷芳深感欣慰。“觀瀾是僑鄉,我的父輩也曾‘下南洋’,他們辛苦打拼從不忘故鄉親人,他們勤勞致富不忘建設家鄉。在觀瀾,華僑精神深入人心,希望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奉獻能夠被記得。”
早在2007年,觀瀾僑聯就開始著手收集本地華僑故事,并于2012年編印出版《觀瀾百年僑事》,如今有了博物館這一平臺,她相信,一定可以更好地弘揚華僑精神,打造華僑文化名片,真正做到“以僑為橋、促進中外民心相通”。
版權聲明: 該文章出處來源非本站,目的在于傳播,如需轉載,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,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站無關;凡本文章所發布的圖片、視頻等素材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僅供學習與研究,如果侵權,請提供版權證明,以便盡快刪除。